最新动态: 会员注册|会员登录

网营学院专业为企业提供网络营销的一站式服务

当前位置: 主页 > 微博营销 > 转发 >

微博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

时间:07-25 10:35来源:未知 作者:网络 点击:
● 微博对突发新闻报道的作用不可小觑 闾丘露薇:今早我已经提过突发新闻的信息来源非常重要,因为网络的关系现在信息来源可以非常广泛。以往我们是依赖通讯社,然后记者在现

● 微博对突发新闻报道的作用不可小觑


闾丘露薇:今早我已经提过突发新闻的信息来源非常重要,因为网络的关系现在信息来源可以非常广泛。以往我们是依赖通讯社,然后记者在现场采访报道,但是记者在现场的采访是非常有限的,拿这次曼谷红衫军的事来说,我一天可能只能去两三个地点,同时要不停地做直播,不断发稿,实际在现场采访的时间是比较少的,而且局势不断变化,而记者在现场了解的大多是微观的东西,不知道宏观的东西,比如说突然政府宣布宵禁,其实在现场是根本不会知道的。另外,如果在国外采访的话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语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翻译,当地的电视台有24小时的滚动新闻,但都是泰语的,我们要依赖翻译,会受到很大限制。但是自从有了Twitter之后,对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我可以在上面找到一些熟悉当地局势的人,比方说外媒驻当地的记者,这对我了解当时的状况,包括帮助我判断我要不要去那个地方,我要不要留在那个地方,都带来很大的帮助。有一个叫 @georgebk,当时召开记者会,他每相隔一两分钟就会将记者会内容翻译成英文,而且他做了很多搜集的工作,我就是从他retweet的信息找到当地记者的Twitter,然后就可以follow他们,这个对于我来说实在是起了太大的作用。


玉树地震的时候我主要在后台负责前线记者的采访安排,我发现新浪微博在这些事件上面确实是起到了一些不错的作用。我自己跟了几位在现场的记者,还有在现场的非政府组织成员,这样在同一时间就可以收到不同人告诉你他们在玉树遇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正在做什么。但是因为新浪微博的审查,包括它的主体用户的使用习惯,所以他的信息不是很全,会缺少一些东西,这时候Twitter是可以起到补充作用。使用Twitter的中文用户大概也就8万多,这些用户跟新浪的用户虽然有重合但还是会有明显区别,同样一个话题在Twitter会成为热点的在微博上就不会成为热点,相反也是一样,两边使用者的爱好、价值判断等都不太一样,虽然最初twitter用户很看不起新浪微博,但现在有越来越多习惯用twitter的人会在微博上开户口,有的会把Twitter的内容复制到微博上,这是非常非常好的信息相互交流融合的尝试。


● 微博等自媒体可以提供多种声音,降低我们对主流媒体的依赖


其实不单单做突发新闻,有了网络以后在很多新闻当中都可以利用这个工具。我有次google我的名字和曼谷之后发现一个人对我的批评,后来我就去搜索他是做什么的,发现他是一个在当地的华人,对政治非常有兴趣,那后来从他的博客我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说泰国媒体的生态等等,很高兴的是他也意识到新浪微博对中国受众的影响力,所以在新浪微博也开了户口“曼谷观察”。其实对于中国受众来说因为媒体的报道所以对泰国的印象就是一个乱字,但是背后的原因,它的政治背景、诉求、历史原因,就没有什么人愿意去关心。冲突对于媒体来说是一个吸引收视和吸引读者的机会,有些记者,特别是电视记者会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戴上头盔,穿上防弹服。这次泰国事件中央电视台有个非常著名的趴在地上的现场报道,那段视频在网络上很好,我跟我的摄影师很认真地把那个出境研究了一遍,我们发现声音是后期合上去的,整个出境的镜头是经过三个机位剪辑的,当然观众不会考虑这么多,但是我们作为电视这一行的人就会觉得不太合适。另外之前我对她在镜头前的尖叫声有些批评,那很多人说我没有同情心,不够宽容,我说若当时没有摆拍,情况属实的话有尖叫是太正常了,但我不能接受中央电视台后期编辑的时候依然保留这段尖叫,因为编辑可以控制不让尖叫声出境,我们不需要听记者的尖叫声,我们需要知道现场到底是怎样的。其实包括我自己的同事在报道中也有夸大的情况,渲染现场的混乱感,渲染很容易的,昨天我还在跟我们摄影师聊这个,他说他很喜欢去泰国拍片,我就问为什么,他说好玩啊,又安全,因为我们可以把20个人拍成200个人的感觉,但是我们知道其实没有什么危险,如果现在让我去加沙,去那些地方真的是不知道子弹什么时候会打过来,但是泰国相对来说会轻松很多。其实很多的紧张就是在那么一瞬间,而一瞬间被媒体放大了,所以我觉得透过一些个人媒体,微博、twitter其实可以帮助每个人对局势有更清楚的认识,不要过分依赖于主流媒体,我们可以有更多的信息来进行判断。


● 媒体在采用未经核实的消息源时仅标明“来自网络”是不负责任的


当然从网络获取讯息良莠不齐,我举两个例子。这次泰国事件星期五开枪那一天,有一张他信的在LV店购物的照片在网上流传,我是比较早看到这张照片的,但我不敢在节目中用,因为没有办法确认,虽然网络上说这张照片是他在巴黎香榭丽大街LV店购物,但是没有其他任何信息来确认,在没有经过确认的情况下把它播出来是有一点不太负责。后来我之所以用它是因为第二天泰国的一份英文报纸,他们有采访到拍到这张照片的人,他是马来西亚的一个时装杂志的编辑,他已经是确认了这张照片的来源,这样的话我觉得就可以使用了。另外一个例子是红杉军baby,这个流传很广,在Youtube上还有一段视频,是军方拿来作为批评红衫军某些人缺乏人道主义的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在这张照片流传出来后的第二天我去红衫军总部采访,跟一些泰国的媒体聊,我当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张照片都是在国外的媒体发布,但是泰国本地却没有一家媒体用,他们就说当时的情景是有一个记者跟红衫军的某一个人说,你不如把小孩子放上去吧我们来拍一张照,结果那个人就把小孩子放上去,然后就有了这个照片和录像,所以泰国本地的媒体就都没用这张照片。我们常说有图有真相,但是图片是不是就代表真相?图片后面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需要去小心处理的事情。我们现在有很多东西都追求快,在网络上可以快,但是我觉得对传统媒体来说是不是也要追求快?现在有一个流行的不负责任的做法,媒体在拿出来一件未核实的消息时说这是来自网络或其他媒体的,不是我的,所以真假和我无关。但其实这种转载和引用是增加了原消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如果在没有确认的情况下这么做会误导公众对事件的判断。另外还有一点,对香港媒体来说因为没有涉及到当事人的直接利益,所以大家会觉得即使出现一些小错误的话也是可以接受的,这种心态常发生在做国际新闻的时候。反正那么远我错一点也没有关系,当事人也不会来投诉我,但是现在还真不一定。我刚刚看到一个新闻就是菲戈起诉体坛周报,因为体坛周报登了一个新闻说访问菲戈如何如何,菲戈说我从来没有接受过中国媒体的采访。这些就是我自己在做新闻的时候的一些例子,和大家分享。


杜婷:钱钢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说在今天网络媒体如此发达的情况下,我们传统媒体的优势在哪里?其实就是要有对讯息的核实和确认,这是专业媒体和记者该做的。胡泳你对媒体和网络都非常熟悉,你怎么看网络,尤其是微博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 先开枪后瞄准还是先瞄准后开枪?


胡泳:刚才闾丘谈到微博对于新闻记者的作用,那我想说微博对于媒体的新闻周期的压迫也是很厉害的,以前CNN第一次搞24小时的新闻模式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震惊,就是24*7这样一个新闻模式,而微博时代的到来,导致24*7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完全变成所谓的real time,恨不得上面出来一个东西,下面一秒钟就有反应,这个对于新闻周期有非常大的压迫,而这种压迫我觉得最终会导致新闻界自己的价值界定,比如说你还有那么多时间来过滤吗?你还有那么多时间来编辑吗?有没有时间来把关?一个经典的例子,当年德拉吉的报道,本来是传统媒体先拿到的消息,但是传统媒体不敢报,传统媒体要经过很多关,但他在网上不用核实就先报了,结果他就成了第一个报莱温斯基事件的人。所以后来有人提出来我们的传播模式是不是可以颠倒过来,先发布,后过滤,就跟我们在互联网上说,都是先开枪后瞄准,先瞄准后开枪是过时的。理想状态是很多人相信有所谓的信息的自由市场,自然会有人出来给你纠正,最终总能获得正确的信息,这个其实对新闻的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冲击。


● 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形式和功能产生影响,而最终这会是价值观的影响


所有做媒体的人都知道,过去有种东西叫新闻洞,所谓的news hole,就是一个封闭系统,你版面就那么多,我如果要上令狐补充的评论,我就不能发闾丘的报道,因为它就那么大地方,而现在在网络上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版面是无限的,这种空间限制被打破以后对于新闻界的冲击是很大的。我曾经和一些国内网站的编辑聊过,他们大多都是从传统媒体过去的,过去以后有一个最不习惯的地方就是没有版面限制了,没有版面限制以后,其实你自己的思维方式都要改变,就像微博为什么一定要卡定140字,140字最初是因为手机的限制,但是现在手机已经没有这个限制,完全可以发280字,但是为什么要保证140字呢?保证140字有可能对表达能力是一种提升,你把它变成更多了,它的质量反而下降了,这就说到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媒体的形式可能比内容更重要,所谓的媒介即信息就是这回事。所以这些都会给新闻媒体造成形式和功能的影响,最终是价值观的影响。


● 微博是典型的渠道革命


微博是很典型的渠道革命,换句话讲,过去我们大概都在干的是生产革命,现在在做的是传播的革命,一旦传播的革命和生产的革命,或者叫制造内容的革命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这个对于整个媒介的影响会是翻天覆地的。所以就包括我们的政府部门,现在他怎么来对这样一种新兴事物进行管理是很头痛的,因为这打破他以前所有的方式和方法。


● 微博在创造讯息不断修订和完善的微循环


毛向辉:我现在研究两个事情,一个是在Twitter或者中国国内一些微博客上,人们之间是怎么形成一个社会性的social media的,也就是他的媒体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像刚才胡泳讲的从24*7,变成24*7*3600,这个以秒为单位去计算的这种媒体方式,究竟是在内容呈现上有革命,还是在空间的弥漫性方面有革命,还是说可能从事件真相来讲是一个革命。新闻学最重要的就是为了追求真相,但是这个过程在过去的传统媒体上是有缺陷的,而微博这种方式是分享和信息相互求证的过程,所以在做新闻的时候如果有传统专业媒体能够利用好微博就会有新的天地。草根媒体不断贡献信息和求证信息,专业媒体利用专业的加工能力,可以让真实的东西表现得更加充分,或者说可以得到更完整的事实。很多事实是这样,当我们得到一个所谓的事实的时候,忽然来一个新的信息,你会发现可能前面所得的事实是完全错误的,所以信息是不断完善不断修订的过程,那么微博其实就是在创造这样的微循环,这个微循环其实对新闻学是很大的贡献。


● 每个人都是媒体的一部分


刚才讲的那个传播的问题,我想做的补充是网络最终把媒体变成人人都只是媒体的一部分,我在创造和分享我所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想到的东西,同时又和大家在一个媒体空间中,我是其中一分子。这和传统媒体的定义完全不一样,因为传统媒体是别人做好之后呈给你吃的一盘菜,那现在我们来烹饪,甚至我们自己都是菜的一部分,这个是很大的差别。传播学中不光是一个团体,我们都知道retweet的求证,retweet的质疑改进,到最后可能逐渐接近真相和精华,从大家所有人的传播过程中获取讯息和灵感,最后那个人,他可能是胡泳,也可能是长平,或者是连岳,他就说了一句非常extract的话,把大家的传播过程总结为一句名言,其实这个过程就是社会的继续创造,当我们大家都是媒体一部分时候,实际上每个人都在不停创造和分享真理。


● 是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参与信息的制造?


王冠绪:这大概类似于一个放大的对话现场,比如说是有几万人、十几万人参与的一个对话,所有的人都是参与者。这跟媒体传送信息,作为受众是被动接受信息不同,受众接受到的信息是已经完全包装好的。只是究竟有多少人真的愿意参加这个信息的制造过程?可能很多人就是想我只接受包装好的信息就好了。


● 新浪微博并不是草根媒体


邓志新:很多人都说微博是草根媒体,但是拿大陆最火的新浪微博来说,它根本就不草根,新浪本身采用一些手段,比如微博排行,加V字等,它里面活跃的人很多也都是精英,比如潘石屹、任志强,他们有什么观点,有什么信息会选择第一时间发布在微博上,供媒体去截取,而媒体要采访他们的时候他们通常就说你去看我的微博就知道我什么观点,你就直接引用吧。新浪因为没有采访权,所以它很努力地要把微博打造成一个媒体的角色,它用V认证的方式鼓励这些人发布信息,如果粉丝达到一百万你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都市报,如果你的粉丝有上千万你就是一个电视台,它就鼓励你成为一个媒体,但这不是草根媒体了。


● 讨论受众是否愿意主动参与信息制造的问题不可忽视中国言论审查的语境


而twitter就像刚才王冠绪讲的,是成千上万参与者的对话,是比较琐碎的。王冠绪刚才提出的问题很有趣,我想这个在一个言论自由的地方和在中国是不同的。因为我们的信息审查和封锁,所以传统媒体作用有限,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依靠其它的更多元的信息渠道来获得信息。


● 社会化媒体无需官方认证,信息自身就可以完成证实或证伪的过程


毛向辉:刚才提到新浪的认证,我插一句关于信息信任度的问题。在信息理论中有两个概念特别重要,一个叫identity trust,就是身份信任,还有一个叫social trust,就是群体之间的信任,新浪微博没有identity trust的问题,因为名人都获得认证,但是它在social trust上其实相对是较少的,因为名人可能follow的人很少,有些基本上不会去转发别人的讯息,再加上审查的问题,所以它的信息价值量在信息信任度方面偏低。而twitter的用户虽然没有新浪微博多,但它的social trust的程度是高于新浪微博的,这个可以从技术上分析出来。所以在twitter上哪怕没有认证,但其实social trust是非常容易verify的,如果没有恰当的消息源,无论你是长平、胡泳还是余秋雨,你讲出的话一定会有人去挑战,可能不出20分钟错误的消息就会被证伪,马上会回到真实状态中去。


● 身份认证增加了被认证者获取有效信息的可能性


闾丘露薇:我想起一个例子,玉树地震的时候传说有一个记者死了,我看到央视的张泉灵在微博上讲了一堆很感性的东西,以我的判断央视的人是不该乱讲话的,而那时她又在玉树,而且白岩松在节目上引述了这个消息,当然他没有确认,只是说听说,那我想这是应该比较靠铺就转发了这条消息,之后有人又说死的这个记者是山西日报的谁谁谁,这时我就去搜这个记者的名字,后来发现这个记者第一天发了一个稿,第二天就没再发稿,然后我就在微博发了一条,结果没过5分钟我就接到山西日报总编辑的电话,他就对我说,“闾丘,这个人没死,他真的在,你要不要给他打电话?我可以给你他的电话,你自己确认一下,我不骗你的,他没死。”那我就赶紧在微博上更新了这个情况。我不知道作为一个没有V字的人,他的信息获取的过程有没有像我这么有效,因为很多人觉得我是媒体人,因为我的身份,所以会主动来给我纠错,但是如果是没有V字的,或者你根本就不是媒体圈的人,你转一些消息,公众可当真,可不当真,他不会特别认真,但如果是像我们发的消息,较真的人会比较多,他会很主动地透过各种方式,包括在后面留言,打电话等方式主动来跟你确认。


● 在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优势是深度和整合


另外一点,我之前做的那个网络节目,其实设计的时候主要是因为有了微博,尤其是新浪和twitter,我才有这样一个想法,我觉得渠道多了你不用是很浪费的。那我们媒体的作用在哪里?我觉得是怎么把它横向和纵向地串起来,而不是说只是告诉你发生什么,我希望有一个背景的东西,而这个背景的东西可以透过网络,透过事件的串起来。拿富士康来说,你可以把它串成后面很深的东西,打横打纵都可以,国内国外都可以,这就是媒体的作用。网络媒体出现之后,我觉得传统媒体就是进入深度报道和整合的时代,如果要跟网络争快肯定是没戏的,但是深度报道我觉得还是有它的优势。


第五节:微博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下)


● 传统媒体提供成品,但这是经过权力筛选之后的


长平:传统媒体的报道是一个经过加工、筛选、总结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结论,可能有的人觉得直接看那些现成的结论就好了,但是这个的确是面临着权力的问题,结论有可能是不可靠的。


● 无论是微博还是深度报道都只是过程的记录,某程度上我们的一生也不过就是一条微博


其实我们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来看,每一篇媒体报道,不管它有多长,它也不过是一条微博,每一本书在学术的长河中也只是一条微博,所有的都是过程,就算深度报道,无论记者跟了多久也只是一个过程。闾丘刚才谈到对传统媒体的看法,如果我们站远一点,其实都差不多,真的像大家所认为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那么大的差别吗?我当然很认同新媒体,它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带来了很多革命性的东西,但是我又不完全同意说新媒体带来的紧迫感,我觉得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永远都是一种多元的状态,也许报纸明天会没有了,就像当初从羊皮卷转到纸上来,也有可能有一天计算机也没了,是另外的终端,但是一定还是会有人写长一些的文章,一定还是有人写得比140个字更短。我们刚开始面对新媒体确实有一个困惑,像我们在10多年前做南方周末的时候,其实做的事情是放大放长,我们运用了很多社会学的方法去做调查,像派一个记者去卧底二十几天这是很小的事情,我在南方周末的时候做的最长的一个策划是做10年,我们在中国选了3个地方,一个镇,一个村,一条街,四川一个,浙江一个,福建一个,记录10年,每年做一篇报道,从98年到08年,最终是做完了,但跟我最开始设想的完全不一样,我举这样一个例子是想说当初我们是要做深做慢,但网络时代来了之后一下子发现方向是反的,一开始很困惑,但是我现在想通了,其实我们的一生也不外乎就是一条微博。


闾丘露薇: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比方说10年之后我们再来做你策划的这个报道,因为有了微博它会更容易了,因为这些记录都在。


● 新闻存在的理由是记录社会中非常态的事件


胡泳:关于记者有一个很有名的说法是他们是历史第一稿的起草者,只不过在微博时代草稿更短了,起草者也未必见得是记者,这个东西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其实有大量的东西本身不是新闻,换句话讲新闻如果完全是报道我们周围正常的社会的话,没有人愿意订报纸和看电视,因为正常社会中各种悲惨的事件和奇特的东西是异态,不是常态,常态的东西就是大家吃喝拉撒睡,就是上班工作,回家睡觉这些东西,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新闻本身存在的理由就是记录这个社会的一些非常态的东西。作为记者来讲我们会给这些非常态的东西赋予意义,我们会说记录这个东西本身可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遇到重大事件记者都以在现场为傲,因为他觉得他见证了历史在眼前发生,但其实仔细想我觉得这都是记者为了给自己的职业寻找一种正当性,或者是我们都不想把自己说得是一个等同于其它行业很普通的生存理由,所以会给这个行当加上很多附加的东西。


● 在信息流的包围中新闻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但是现在来看的话,我觉得这种分野会越来越麻烦,说到底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新闻记者?越往后的人,他每天生活在信息流当中,他会觉得新闻对他来讲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要时刻处于信息的流动当中,换句话讲,他一旦想知道某件事情,那个水流总在那,他总可以跳到水里去把那个东西抓出来,他如果目前对这个东西不敢兴趣也没关系,因为那个流始终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新闻的需求在未来有多大,我对此非常不清楚,如果说新闻本身的需求都变成一个不确定因素,那新闻记者的生存理由在哪里?说到记者,究竟什么是记者?在我们国家,有记者证的就是记者,我们新闻出版总署对记者证控制是很严的,实际上这是一种国家制度的认定,所以公民记者在中国如果从法理上来讲都是假记者。但是如果抛开制度的因素有什么东西能构成你是记者?除了说你为一个新闻机构打工,这个可能是界定记者的因素,还有一个因素是记者多年以来培养出来的职业尊严和专业性,包括记者和记者之间的共同体等等,但是这些东西如果都坍塌的话,到底什么东西能界定你是记者?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将来记者和新闻的定义都是比较麻烦的事情。


● 微博节约了社会成本却提高了使用者个人的时间成本


令狐补充:我写过很多文章夸twitter、新浪微博,但现在我发现其实这些工具也还是有些问题,比方说信息超载,不方便讨论问题,还有就是在微博上的格言式写作我也觉得很厌倦。我上个月去云南看旱灾,一共就发了三条微博,不知道要发什么,有点失语,所以这段时间只是简单分享一下信息,自己所观所思所想就没有写上去,我感觉要调整一下,要重新看看怎么用这个东西,它节约了大量社会成本,但是会把个人成本提到很高。


● 微博让信息流动的速度过快,热点事件半小时之后便成为旧闻


杜婷:微博的问题是碎片化和信息流动过快,一个热点事件可能半小时一小时之后就成了旧闻,Isaac,你作为一个鼓动了这么多人用twitter的人,并且你也一直在讲twitter的特点就是信息的自由发布和及时反应,你觉得我们真的有必要生活在一个信息如此快的更新和流动的环境中吗?我们是不是真的有这种需要?


● 微博的最大价值不在提供以秒为单位的生活方式,而是提供一种未经权力筛选的可能性


毛向辉:大概前两个月纽约时报有篇文章是讲过度的信息会导致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就是举twitter的例子,有好几个机构去年的研究都是说twitter和google会降低人的智力,但是这篇文章又从另外角度来讲人类注意力在几千年来的变化,实际上人是在不断适应环境,我们吸收信息、处理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我们去酒吧的时候你可能有一个感觉,一开始你会觉得酒吧很吵所以你很难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但后来你会发现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你就可以把噪音过滤掉,你完全可以做自己的事,这个就是大脑主动选择的问题,就是说你的注意力完全可以随着你的兴趣和你自己想要去关注的东西而变化,在这点上人的适应力是非常强的。对信息的过滤也是这样,我们选择微博,有一个最重要的价值我觉得不在于说我们把生活变成一个以秒为单位的生活方式,而是说我们把它变成一个有更大可能性的生活方式,所谓可能性就是说当我们原先去探究真相的时候发现真相在云端,我们原先是一个人拼命想去找到证据链,微博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激发每个人去分享,这个时候这证据链就信息化了,成为我们的历史档案,成为我们可以去探究事实真相的路径,这个路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可能性。我们过去的实践是权威的实践,新闻是被少数人所掌控的,真相也是被少数人掌控的,权力都是,微博就是把总权力消解到每个个体身上去,然后化解到以秒为单位的信息呈现方式。


● 今后会有工具来解决微博碎片化的问题


我另外做的一个实验就是希望把微博上的信息线索化,可能今后一两年之内就会有工具出来,不一定是我们开发的,也可能是国外的公司,你会看到当你去跟踪一个事件的时候你信任的ID会形成一个故事化的过程,而不是像今天只是碎片,它会呈现故事的过程,就像google buzz,它会自动把你所关注的事情按照时间和故事发生的顺序显示,这样我们去关心的东西就变成人人都在看一个自己版本的历史或者社会,我觉得这是有价值的。


● 微博比博客更平等


闾丘露薇:我想补充一点,我觉得在目前中国言论审查的环境下微博是非常有用的。我自己作为一个记者我会知道有些话在节目上是不能说的,因为有自己做记者的职业准则,不可以评论,要保持客观中立,但是我看到的很多东西我会觉得不讲出来很可惜,以往我没有办法告诉大家,我只能告诉身边的人,但是有了网络就可以把这些分享出来。以前是博客,但写博客是蛮累的,而且博客会要求你比较深入地写,现在微博的好处是非常方便,写几句话就可以了。我在想汶川地震的时候如果有新浪微博,我觉得大家对灾情的了解,包括救助的情况和方式,可能都会不同。


长平:这是观念的问题,你去看老徐的博客,每一篇博客都是一条微博。


毛向辉:但博客抹煞了受众的创造,因为读者顶多是附属在文章之后发表意见,但这不是以独立ID的身份平等存在的,twitter就不同,比如说我刚才在twitter发了长平的那句“人的一生就是一条微博”,然后就有人回“每个政权也是一条微博”,这种平等回复和互动的过程在博客上是不存在的。


闾丘露薇:我举一个例子,之前我们经常在节目中呼吁说观众可以透过博客和我们进行互动,提供线索等等,没人理你的,但是有了微博之后,当事件发生后我发条讯息,比如说某个地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我在微博上请在现场的人和我联系,这种情况下基本上都会有回复,但是以往博客的话要实现这样一个方式就比较困难。


毛向辉:因为博客强调的是一个主辅的关系,你是主,别人是次,是不对等的,而微博你是140字,他也是140字。


● 技术提供的可能性让当初的问题迎刃而解


王冠绪:十几年前我在研究所的时候,当时连博客都还没有,但即便那样就已经有很多人在鼓吹新媒体的力量,讯息的对等会如何如何,我今天回头看这十几年的发展,讯息的取得的确是越来越容易,在信息流中可以轻易获得你要的东西,因为有搜寻工具、翻译工具等等。在十几年前不要讲没有翻译工具,不同语言的网站根本不可能在同一个浏览器上显示,而现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那个年代提出的很多问题很多困惑其实已经迎刃而解了。


● 国际主流媒体愈发重视twitter


另外我想补充一点,最早twitter在传统媒体上受到重视是伊朗的事情,这让twitter一炮而红,之后很多媒体开始关注,很多国际媒体,包括CNN、BBC,他们都会在一件事发生之后关心twitter上大家的反应,明显可以看出来主流媒体越来越重视twitter,所有人都要避免自己没参与其中。


● 在伊朗的twitter革命中其实讯息发布者并不在现场


毛向辉:伊朗的事情最近有变化,大家最后发现当时真正在伊朗用twitter的人其实很少,不超过200个人,而且那些人中在现场的就更少,而国际媒体关注伊朗的green revolution实际上是三个都不住在伊朗的人不断在twitter上发布和传递他们听到的消息,是编译的消息,它并不是直接现场的东西。现场的东西还是像最近福建三网民案这种,网友真的到现场,用手机拍摄、记录每个环节,警察说了什么,保安说了什么,所有的细节都发布出来。


胡泳:我们不要忽略这一点,不管是新浪微博还是twitter,除了文字140个字以外,还有图片、影像、声音等等,这些都可以链接,这个很重要。


● 微动力,广天地


毛向辉:每个人一天哪怕发一条消息,140个字,这是一个非常小的代价,但可能带来的社会的可能的变化是非常大的,比如4号那天很多人都在Foursquare上check in天安门广场,结果导致Foursquare在中国被封,其实只是几百个人虚拟地说我到了天安门广场,其实他并没有到那里。我觉得这几百人做这样一个微小的动作,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传统媒体或许有几百万受众,但那几百万的受众产生的力量是不是比twitter上几百个人产生的力量更大,我觉得这是值得探讨的。


● 到2013年政府和企业都将无力承担网络审核的成本,审查系统会自然崩溃


说回到新浪和twitter,虽然我不用新浪微博,但我知道有很多人是作为桥梁去用的,那就可以了,我相信大数原则,当我们有一个big number的时候,无论新浪、搜狐,还是腾讯,他们再怎么审查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敏感内容都阉割掉,这个数量达到一定级别之后他的财务状况就经受不起审查的成本,新浪不可能雇5000个人去做微博审查,那个时候就变成了新浪与官方的斗争。从2002年到2008年网络用户生产的内容量在中国是增长了124倍,从2008年到2014年可能就不止124倍,这是一个几何级数的增长,就是说到2014年网络用户生产的内容可能是2002年的一万多倍,对审查制度来讲这绝对是个挑战。到现在为止信息都还是可控的,审查制度还是有效的,可是这条信息产生的曲线到2013年的时候,正好到了一点就是审查制度无法再继续起作用,当一件事情再想去审查的时候,企业承受不了成本,官方也承受不了成本,这个审查制度就会崩溃。


● 网络至少提供了一种让我们更自由、更平等的可能

 

(责任编辑:小丸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